作者:仆竹
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对于人文科学感到不屑,特别是那些理论性强的学科,比如哲学,逻辑学。很多人觉得这些学科都是为研究而研究的空谈,什么白马非马,什么真假命题,太形而上了,太抽象了,跟实际生活没有什么关系。然而实际上,它们不仅是现代科学的基础,让我们得以享受到科学技术的种种好处,而且在现实生 活中还是强大的思考工具,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从产生文化以来,人类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但是每个人通过自己亲身体验,直观获得的知识非常少。通过直观体验,我们知道天是蓝的,时间是不够用的,游戏是好玩的。但是我们怎么能知道地球是不是圆(扁圆)的,时间是不是无限的,大人不许我们玩游戏是对还是不对呢?这就需要逻辑的力量,逻辑让我们不需要亲自鉴别每一件事物的真假,而是可以从一些已知的事物出发,得到另一些没法亲身证明的结论。
比如说,在麦哲伦环球航海以前人们就能推断出地球是圆的。实验室里制造不出没有摩擦力的运动,但一样可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没有这些逻辑上的推理,我们连最基本的科学都不会诞生,也就不会有现代社会了。
普通人获得知识有比用推理更简便的办法。我们为什么会相信地球是圆的呢。那是因为世界上所有最有名的,权威的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相关书籍都说地球是圆的,我们相信他们的在判断地球形状方面的知识优于我们,所以我们也就相信地球是圆的。这并不是一个严谨的推理,但是错误的概率非常小——除非所有这些人和书籍都犯了错误,或者都是串通好了在骗我们。
相信权威,这个是我们获得知识的最便捷的方法。当然,不能迷信权威,否则人类哪来的进步。但前提是你必须足够的证据证明相反的意见,或者你相信持有相反意见的人在该问题的领域里的能力比那些权威强。所以,没错,权威的结论有可能是错的,但是在你拥有足够多的知识,或者有足够知识的人(所谓有足够多的知识,不是那个人自己声称的,而是能向你证明的)去挑战权威之前,应该相信权威在其擅长领域里的结论。那些反对权威结论,说“权威也可能犯错啊”,却提不出权威犯错的证据的人,他们的反驳是苍白无力的。持有这个结论的人不应该享受现代科技的福祉,把他们的手机抢走,把他们的衣服扒光,不许他们吃快餐,不许他们坐汽车,因为这些科技成果全都是建立在“权威的结论”的基础上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休谟公理。休谟公理的内容是:“没有任何证言足以确定一个神迹,除非该证言属于这样的情形,其虚假比它力图确立的事实更为神奇。”举个例子,假如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声称某个权威的结论是错的,在你不具备足够知识分辨的条件下,你又必须去相信一方的话(比如你是决策者,那个挑战者要求你改变权威定下的政策,你又没有条件去鉴别),你怎么选择?休谟公理的意思就是说,权威犯错的概率,和那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犯错的概率相比,前者的概率更小,所以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我们选择相信后者(休谟说的是神迹,比如有超能力和当事人撒谎相比。两者可信的概率差别更大)。问题是,历史上有没有这种名不见经传的人挑战权威成功的例子呢?太有了,多的是。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见到一个挑战者就去无条件相信。这是因为那些带有传奇色彩的,小人物力排众议挑战权威成功的例子被反复宣扬(比如相对论一开始没人相信),结果造成了人们对于小人物挑战者过高的信任。每一次出现这种人,就把他们想象成曾经的成功者。实际上历史上小人物挑战者中失败的人远比成功者多的多,只不过人们很少关注罢了。当你面对着成千上万有着有限学历的人声称“证明了1+1”,或者“证明相对论是错的”,在你没有足够专业知识的时候,明智的选择是不要相信他们。
再比如,有些人游戏玩多了就喜欢对游戏厂商指手画脚,觉得这里也不对,那里也愚蠢。在这观点的两边一个是已经靠运营游戏发了财的有经验的商人,另一边是没有游戏开发和运营经验,甚至都没有涉世经验的年轻人,当他们观点对立的时候,后者观点更明智的概率显然小的多(当然,也不是零)。或者换个思路,可以去想想那些游戏公司里有那么多恐怕比你还要聪明的年轻人,他们有没有产生和你一样的念头?如果有的话,为什么他们没能实现?这样思考也许所得会更多。
当一个长辈认为念书重要,而你认为玩游戏更重要的时候,你该相信哪一个?假如这个长辈的确更富于生活经验,在其他问题上处理的比你更好的话,你是相信他出于为你好的,真诚的劝诫呢?还是相信生活经验比较少的你,很可能是因为懒惰、不愿意念书、害怕吃苦的诱惑而得出的结论呢?不能盲从不仅指的是不能盲从于权威,也包括不能盲从于自己的私欲。
除了更高效的获得知识之外,逻辑还能够帮助我们分辨生活中的其他事情。比如说社会上出现过私下搞的集资。口口相传,神秘兮兮的,说在哪搞了一个什么什么项目,特保险,你投资以后将来能获得比银行利息多很多的钱,而且还有什么文件证明之类的做担保,不会骗你的。
在分辨这件事的时候,我不听这些细节,因为它根本上就有漏洞。假如真的能像他说的那样,肯定能获得比银行利息高很多的回报,那他为什么要把这个挣钱的机会送给普通百姓?他为什么不去银行贷款,自己挣这笔钱?也许他是不正规的,银行不给贷,那社会上有那么多大款呢,为什么不找他们要?要知道所有的商业行为都是规模越大成本越低啊。你千里迢迢每个城市挨个跑,专门搞一个会场,找人宣传登记,把这么好的挣钱机会拱手送给老百姓,你雷锋啊?这件事情的简单漏洞就在于,作为一个没有任何长人之处的老百姓,没付出任何努力,国家也没有特殊规定,就平白获得特别高的投资回报,这件事是和市场规律向违背的,是不可能的。
市场经济的规律,是每个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我在买洁具的时候发现,商家既出售单个的座便和水盆,也出售两者合在一起的套餐。而套餐中选用的都是高价座便,计算下来可以省下非常多的钱。开始觉得挺划算,但我突然想到,如果我是老板的话,我一定会这么做:生产一些价格正常的座便出售,然后对这种座便稍微修改一下,不加什么成本但是用一个非常高的价格出售。套餐中选用的就是这种有价无实高价座便。这样用户一看套餐中的座便的确标着这么高的价钱,用套餐价格一比觉得很便宜,就觉得自己省钱了。其实高价座便只是一个幌子,并不指着这东西卖钱。
我的思路是,既然我能想到这种伎俩,那么天天琢磨这个的商家肯定也想得到。那么虽然我并不懂的判断座便的成本,在购买套餐的时候,我也只按照常规座便的原价去和别的选择比较。同样的思路,在各种抽奖促销活动中(网络营销中很常见),我想如果我是经营者的话,在没有公证处以及其他管理部门监督的情况下,我一定不会把值钱的头几名商品真正发出去的,随便找一个人代领就可以了。我并没有证据去证明任何一个活动在作弊,但是只要能证明他们有作弊的条件,那么就可以倾向于不去相信他们。
再比如,我们有时会遇到带有各种诅咒的文字。比如它威胁你,要是看帖不回帖,或者不把一封信发十遍,就会遇到多么多么可怕的事情。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都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就算是不相信神灵,也不愿意随便得罪,忍一忍照办了求一个心里舒服。
我没办法去证明神灵是不是存在,但是运用简单的逻辑知识就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漏洞。首先,我们能确认这些诅咒都是普通人发的吧?那么,假如随便一个普通人都有能力通过写字的方式来让其他人受到严厉的惩罚,那这个世界是不是就会混乱掉了?那早就没有法律了,也就没有报复杀人了,打仗也就不需要军队了,对吧?也就是说,如果诅咒要有效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这个世界上只有少数人有这种能力(这种能力也不可能随着信轻易传播,否则就和第一种情况相同了),并且恰好给你发信的这个人就是。
如果这个还不能让你安心,并且你相信神佛是善的。那么你能想到,很显然一个善的神佛并不会允许普通人仅仅因为不回帖或者不发信就能用恶毒的诅咒伤害别人。
还有一些好玩的题目。“因为90%的青少年罪犯都玩网络游戏,所以玩网络游戏和青少年犯罪有因果关系。”这句话经常可以在耸人听闻的报道中见到。它错误之一是,并没有说明“青少年中没有犯罪的人玩网络游戏的比率”,因此说明不了任何问题。最容易反驳它的话是,“据此说来,100%的青少年罪犯都吃饭,那么吃饭和青少年犯罪也就有因果关系了。”
那么,假如说“青少年罪犯中90%的都玩网络游戏,而非犯罪少年中只有10%的人玩”,那么能不能得出“网络游戏和青少年罪犯有因果关系”呢?同样不能。
这是因为,单纯的统计数字不能够反应两个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可能两者有其他共同的原因,比如被家庭忽视的青少年玩网络游戏的多,同时这类青少年也容易犯罪。玩网络游戏和犯罪同时都是缺乏家庭关照的表现,它们之间却没有因果关系。否则还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跟踪调查一群高中学生,发现他们上大学以后,犯罪的人数在明显下降,而玩网络游戏的人数在明显上升,”那么就能说明“玩网络游戏可以抑制犯罪”。——其实青少年犯罪人数下降是因为这群孩子长大了,变得更懂事了,而玩网络游戏的人数上升是因为他们拥有了更多可以分配的时间,两者并没有因果关系。
再比如,统计表明抽烟的学生学习成绩比不抽烟的学生低,那么能说明抽烟会降低人的智力么?当然不能,可能是因为喜欢社交的人不愿意学习,所以成绩差,同时这群人更喜欢吸烟而已。否则的话,我们还可以通过统计数字得出“喝酒会降低智力”“去饭馆会降低智力”等等结论。
但是,在缺乏足够知识的情况下,统计学数字有的时候也可以暂时用来判断因果关系。比如现在很多医生都认为少吃盐可以预防高血压。现代医学还不知道引起高血压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吃盐多容易得高血压的结论仅仅从统计数字中得出的。当然这个结论可能是错的(确实有人在反对),但是在医学进一步发展,或者出现新的统计结果之前,这个可能是错误的结论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人们的饮食习惯的。
我们现在谈的已经是一个统计学问题了。但是用来怀疑结果的工具,仍旧是最基本的逻辑。拥有了逻辑思维这个武器,我们不用事必躬亲,也不用胡乱猜测,就可以牢靠的分析并不熟悉的事物。这就是学习社会科学的一个好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