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博弈论

作者:仆竹

  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观,是重视动机大于重视行动的道德观。一个人只要做事的动机和出发点良好,无论造成多么荒诞的结果,他的行为也是好的。这就让“名声”“气节”成为衡量道德最重要的标准。在和平盛世这样的道德观还没什么问题,面子和功名利禄基本上一致。尴尬的是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对于那些前朝忠臣,面子和身家财产成了两难的选择。
  明清比其他朝代的更替更为剧烈。因为汉夷之分,反抗新王朝的士大夫就尤其的多。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明朝文人都能以身殉国,不少人选择了拒绝和新王朝合作,归隐山林。李二曲就是这样,不但隐居在陕西多次拒绝了清朝政府让他做官的邀请,甚至还私下组织反清复明的活动。康熙呢,明明知道他和其他一些文人一起搞地下活动,但是却不命令逮捕,反而多次邀请李二曲做官。因为康熙知道,知识分子造反是成不了什么事的。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最大的武器就是那面子,要是逮捕这些反动文人反而增加了他们的面子,不如给一个台阶下,让他们顾及到康熙给的面子,反而不能做的太过分。
  康熙巡视陕西的时候,为了显示对鸿儒的尊重,表示要去看望李二曲。其实,这等于是在逼迫李二曲向新王朝表态。那些隐居的前明旧臣虽然口头上反对着清王朝,但是只要不做什么过分的事,就可以靠着自己的学问和名声过着逍遥的生活。但要是和皇帝面对面问题就来了。面见康熙时,李二曲必须有所表态,行君臣之礼或者反之。如果行礼,那就等于向清朝俯首称臣,所谓前明旧臣的名声也就都没了。要是按照一贯的反清复明的道德要求,作为面子大于行动的士大夫中的一员(所以他就不能以“保存实力”为借口逢迎朝廷),李二曲就得像祢衡骂曹操那样当面痛斥康熙,一点面子不给康熙留,康熙只能选择把他杀掉。
  康熙也面临着类似的面子难题,见到李二曲后如果李二曲妥协了,下跪行礼,那没问题。万一李二曲不愿意行礼,甚至痛骂康熙,康熙就处于两难中了。不杀李二曲的话太失皇帝的面子,杀李二曲的话又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反而增加了天下人的反感,也同样没有面子。
  也就是说,李二曲的反应应该随着康熙的态度改变,康熙如果不是那么坚定的想见李二曲,李二曲就可以强硬一些,让康熙忌惮李二曲强硬到底而放弃见面,这样李二曲能保全性命,还能保全面子。但如果康熙执意要见,李二曲只能选择和缓的态度,这样才不会把康熙逼得杀人。康熙的反应也受到了李二曲的影响,如果李二曲立场并不坚定,那么自己的见面就可以迫使他就范,增加清政府对前明文人的影响。如果李二曲视死如归,那么康熙最好不要和他见面,否则李二曲会逼得他下不来台,对谁都没有好处。

  李二曲和康熙的反应可以用博弈论来讨论。对于李二曲来说,如果康熙不见他,他还屈服的话只能破坏自己前朝忠臣的名节,被别人耻笑,收益是-10;如果康熙不见他,他不屈服的话,那么就能安安全全的表现自己的忠烈,收益是10。如果康熙见他,他屈服了,一样被别人耻笑,收益也是-10;如果康熙见他,他还反抗,那么就会被砍头,那是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所以收益也是非常大的一个负数,定为-100。
  康熙的情况呢,如果他不见李二曲,李二曲还屈服了,那对于康熙来说实在是意外的收获,前朝名儒主动归降,一定大涨康熙的名声,收益很高,设成20;如果不见李二曲,李二曲还抗争,那就和原来的情况一样,收益是0。如果康熙见李二曲了,李二曲屈服了,比李二曲主动屈服效果稍微差点,收益为10;如果见了李二曲,李二曲骂了康熙一顿,康熙只好杀了他,白白得了一个骂名,收益为-10。
以上信息列成表就是:

      康熙不见李二曲  康熙见李二曲
李二曲屈服 (-10,20)   (-10,10)
李二曲抗争 (10,0)    (-100,-10)

  计算纳什均衡的方法是,在双方的占优战略下方各自画一条小横线,有两条小横线的解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康熙不见李二曲  康熙见李二曲
李二曲屈服  (-10,20)  (-10,10)
李二曲抗争  (100)   (-100,-10)

  在这个案例中只有一种均衡情况,就是康熙不见李二曲,而李二曲还抗争了。虽然康熙没得到什么好处,但是不用被迫杀李二曲担上骂名。而李二曲则可以在安全的情况下保持名节。换句话说,保持事情原样对两个人都有利。
  历史也是这么发展的。对于李二曲来说,屈服或者抗争取决于康熙的反应。虽然按照博弈论的结果康熙会选择不见李二曲,但是如果康熙万一真的见了,李二曲反抗到底的话要承担的是被杀头的风险,风险成本太大了,所以他选择了更稳妥的一个办法。他宣称自己有病,让儿子代表自己去见康熙。这样首先李二曲前明旧臣的面子没被破坏,我没见康熙,没给他行礼嘛。然后康熙的面子也保住了,我李二曲不是没搭理你,我让我儿子给你行礼了嘛。康熙呢,知道自己如果强行见李二曲,李二曲万一不怕死强硬到底,自己就骑虎难下了。李二曲让儿子代为见面已经给了康熙面子,并不是没有收获。所以康熙明知道李二曲是装病,也没有强行去见他,两个人各自保持面子就此罢休了。
  康熙和李二曲的会面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封建士大夫的社交场景。两个人一个是清朝的最高统治者,一个是致力于反清复明的“反动文人”,按理说属于阶级敌人,水火不相容。在现实中李二曲也没少说清朝的坏话,康熙也没少搞文字狱。然而两人的会面却出奇的绅士,一个公开撒谎说我病了,另一个点点头,也就走了。这是一个面子社交的绝好例子,两个人想要维护的都是自己的面子,知道对方不能容忍的底线,也是没面子。归根结底,是他们都没有真正斗争的决心。就像博弈论分析的那样,他们在交锋中都各自有所忌惮,谁也不敢和对方强硬到底。李二曲心向前明不假,但是还没到以身殉国的程度。康熙想要笼络汉族文人,但是还不愿意舍弃自己的皇帝尊严。他们口头声称的面子都比自己真正愿意付出的要少,所以看上去气势汹汹的,实际上都知道捅破了对方的面子对自己没有好处,于是互相试探了一下,就各自心照不宣的退避三舍了。

没有评论: